10月12日晚,梅州五华县“球王杯”足球超级联赛(以下简称“县超”)迎来总决赛巅峰对决。转水醉王侯队与横陂同裕商砼队狭路相逢,奉献了一场精彩激烈的冠军之战。最终,横陂队以4:2力克上届冠军转水队,成功捧起冠军奖杯。
仅是一场县级足球联赛,全县16个乡镇派出球队参赛,到场观看总人数约18万人次,省足协主席、前国足队长池明华亲临现场并盛赞其“可媲美中超”,人们不禁要问:这片土地上的“足球之火”,为何能燃烧得如此炽热?梅州五华的“县超”,究竟与其他球赛有何不同?

“办一次赛、惠一方民”的全民盛宴
近年来,草根足球赛事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如贵州的“村超”火爆出圈。随着今年“苏超”的爆火,全国各地陆续举办省、市、县级足球超级联赛。五华“县超”于今年8月火热启幕,但它并非是随波逐流,而是一场延续二十余载的“持续性热潮”。自2003年春节首办以来,这项赛事已连续成功举办二十多届,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足球盛事。
深厚的足球历史底蕴,是五华独特的“先天优势”。早在1873年,现代足球远渡重洋,跨越山海,从欧洲来到五华元坑,这是现代足球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的记载。2015年11月,五华元坑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“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”。而距离元坑不足50公里的五华横陂镇老楼村联庆楼,幼年的李惠堂在宽敞的门坪练习射门技巧,后来的他成为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、“世界球王”。

本届“县超”历时数月,观众不仅没有疲惫,比赛热度反而持续攀升。为迎接比赛,各乡镇迅速升级或新建球场,如棉洋镇“一个月啃下硬骨头”建起标准球场。这波各乡镇公共体育设施“硬件”升级,不仅服务于赛事,更长远地惠及了学校教学和市民健身,真正实现“办一次赛,惠一方民”的全民盛宴。

从专业角度来说,“县超”无法与职业化的中超联赛相比,但因为代表了各自镇的荣誉,所以支持的观众极为投入。“只要‘县超’每年都举办,我每年最少赞助10万元!”“无论哪支球队赢,我就奖20只客家盐焗鸡!”这些来自五华民间的声音,诠释了“县超”在他们心中沉甸甸的分量。
广东省足球协会主席谢昌晶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高度评价:“本届‘县超’办得非常成功,参赛队伍表现出色,打出了高水平的比赛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今晚现场涌入上万名观众,这样的上座率和热烈氛围,完全可以与中超相媲美。”
“有效带动文体商旅等产业的融合发展”

值得一提的是,五华这座常住人口96万的山区县城,全县参与足球运动人数约20万,足球人口比例达28.3%,居全省首位!
看到这个数据,可能有人会疑惑:山区县城,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热爱足球?真正来到五华,你会发现这个数据并不夸张。五华如今拥有各级各类足球队360支,球员数量约6000人,标准足球场地291块,每万人平均约3.1块;该县每年足球赛事活动保持在2000场以上,赛事频次在国内同级别城市中位居前列,浓厚的足球氛围为“县超”的火热提供了坚实土壤。
总决赛刚刚落幕,在比赛场边,一群孩子们将矿泉水瓶当作足球,展开了一场“激烈”的传球游戏,这或许是五华足球未来的缩影。“通过‘县超’这样的赛事,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足球、热爱足球、参与足球,尤其能激发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,为梅州、广东乃至国家挖掘和输送更多优秀足球人才。”谢昌晶说。
“现场气氛特别好,总决赛1.5万多名球迷现场观赛,我以为是中超呢!”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队长池明华再次观赛“县超”后给予高度评价。除了激烈的比赛,“县超”也为传播当地的非遗、客家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。每到“县超”比赛中场休息,足球场便成为非遗的“舞台”。提线木偶戏、采茶戏、转水舞龙……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体育激情碰撞,让球迷在观赛之余,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魅力。
有人说,五华“县超”实现了“流量变现”,不设门票的赛事,凭借其独特的吸引力,线上线下累计曝光量超千万人次。并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消费量,各乡镇趁着主场比赛,借机展销菩米、酱油等农特产品;非遗舞龙在绿茵场重焕生机。直接拉动了当地餐饮、住宿和旅游。

“县超”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,更承载着多方面的社会价值。“从现场观众的热情就能感受到,当地老百姓对足球的热爱和对这场比赛的支持。”谢昌晶表示,“足球之乡”梅州五华通过“县超”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足球底蕴与浓厚的体育氛围,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文体商旅等产业的融合发展。
文、图、视频|赖嘉华 曾文敏 周扬